欢迎访一网宝!您身边的知识小帮手,专注做最新的学习参考资料!

疫情期间党员学习心得体会范文

一网宝 分享 时间: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

“国家需要我,我一定全力以赴!”他用2年8个月,研制出我国首颗氢弹;隐姓埋名28年,为国铸核盾卫和平;他获“两弹一星”功勋奖章、国家最高科技奖,却不赞成被称为“氢弹之父”…去年的今天,核物理学家于敏在京去世,享年93岁。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于敏逝世一周年的学习心得,方便大家学习。

于敏实施一周年心得感想【篇1】

犹记得2019年1月中旬的那个清晨,在一轮冷月的陪伴下,我们赶去为您送行。风那么凛冽,月那么清寒,大家一路沉默不语。我望着那轮平静得近乎冷漠的月亮,望到眼睛发酸,它曾在罗布泊深处照耀过您吧,曾在青海高原照耀过您吧,也曾无数次照耀过您离开办公室疲倦的身影吧?人在悲痛的时候,所思所念,往往大异于平常,那几天心中万般不舍、五味杂陈,但凡听到“一个时代已经落幕”的话便忍不住落泪。

在您离开的这一年里,我陪同很多专家院士在镜头前讲述您的人生辉煌,讲述您的大家风范、科学精神。也曾在一个远离一切镜头与话筒的僻静午后,和您的亲人一起回顾您最后的时光。

那时,您卧病榻上,安静地忍耐着病痛与不适。有一天,当核武器科技事业的一位领导来看望您时,您睁大了眼睛,费劲地挣扎着喊出两句:

要实事求是!

要重视基础研究!

那时,您已近力竭,用力嘶喊,发出的也仅是微弱的气声。怕他听不清,您调动浑身气力重复再三,握手成拳以至于痉挛——那是您最后的叮嘱,亦当为遗命。

所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,春蚕蜡炬,无非如此。

已近一年了。

盘点您的遗赠,留给我们的岂止回忆?岂止思念?当面对变迁与更迭,当继续跋涉与行进,当朝着更广阔的世界发出追问,当从每一次的缅怀中汲取勇气,才知晓,您早已为这个世界留下极为宝贵的东西。

于先生,愿您在天堂一切安好。

于敏实施一周年心得感想【篇2】

科研诚信、作风学风,是科学研究的生命线。新中国成立以来,广大科技工作者披荆斩棘、砥砺前行,涌现出一大批爱国奉献、勇攀高峰、求真务实、淡泊名利、团结协作、甘为人梯的先进典型;但与此同时,也存在一些浮夸浮躁、急功近利的现象。

弘扬科学家精神,践行良好作风学风,不仅是科技界的事,更是全社会的事。自今日起,科技日报推出“弘扬科学家精神”系列专栏,让我们一起向科学家楷模致敬,扬清激浊,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生态。

1966年12月28日,我国首次氢弹原理试验。为确保拿到测试结果,试验前,于敏顶着戈壁滩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刺骨严寒,半夜爬上102米的铁塔顶端,检查和校正测试项目屏蔽体的摆置。

于敏的工作是武器理论设计,他对实验相当重视。著名实验核物理学家王淦昌曾说,在他接触的我国理论物理学家中,最重视物理实验的人是于敏。

为研制第一代核武器,于敏八上高原,六到戈壁。

西北核武器研制基地地处青海高原,于敏高原反应非常强烈,身体条件糟糕,上台阶需用手帮着抬腿才能慢慢上去,甚至连在保密电话室给理论部打长途电话时,也常常躺在椅子或床上有气无力地说话。

尽管为核武器研制呕心沥血,但实验推进却是一波三折。有一次,西北核武器研制基地的冷实验未能观察到预期的现象,后来又接连做了两次实验,仍未观察到预期的现象。

1970年,进驻基地的一些人盯住这次偶然的技术事故不放,并让于敏按照他们的意思表态。在一次会上,平时讲话语速很慢、话也不多的于敏终于按捺不住,拍案而起,“你们就是把我抓起来,我也绝不能同意你们的意见。因为你们的意见不符合科学规律!”并坚持将问题解决才离开基地。

“如果当时他说一句假话,整个氢弹科研方向、路线将全部改变。”40多年过去了,胡思得院士至今记得老于一生中的唯一一次拍桌子,“做科研首先要诚实,否则对不起科学,对不起真理,这是老于教会我们的。”

人物简介于敏,男,1926年8月16日出生于河北省宁河县(今天津市宁河区)。194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,历任二机部九院(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前身)一所副所长、九所副所长、九院副院长兼九所所长、九院科技委副主任,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,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级科学顾问等职务。1999年被国家授予“两弹一星”功勋奖章。2015年获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。2018年12月18日,党中央、国务院授予于敏同志改革先锋称号,颁授改革先锋奖章,并获评“国防科技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推动者”。2019年被授予“共和国勋章”。

于敏实施一周年心得感想【篇3】

  为充分发挥先进典型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,深化社会道德、职业道德、家庭美德、个人品德教育,结合着“五一国际劳动节”陇川县审计局开展以“敬业奉献”为主题的学习活动,近日组织全局干部职工学习“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--于敏”的先进事迹,号召审计干部增强四个意识,争做爱岗敬业的模范。

“离乱中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,未曾向洋已经砺就了锋锷。受命之日,寝不安席,当年吴钩,申城淬火,十月出塞,大器初成。一句嘱托,许下了一生;一声巨响,惊诧了世界;一个名字,荡涤了人心。”这是2015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栏目组送给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于敏的颁奖词,他也是第五届全国敬业奉献道德模范。

通过学习,大家被于敏同志始终践行“五个坚持”的铮铮铁骨精神,热爱党、忠诚于党的政治品格和民族复兴情怀,隐姓埋名三十年,舍小家、顾大家,为中国国防事业做出的极大贡献所感动。纷纷表示我们作为平凡的审计人,应以于敏为榜样,立足本职,履行好“权为民所谋,利为民所用”的审计监督使命,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做出应有的贡献。

于敏实施一周年心得感想【篇4】

于敏,男,89岁,中共党员,中国科学院院士,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级科学顾问。

他是我国杰出的核物理学家,我国核武器研究和国防高技术发展的杰出领军人物之一,被称为“中国氢弹之父”。面对祖国的召唤,他隐姓埋名20多年,把自己的青春年华和热血忠诚,默默奉献给国防尖端科技事业,在核物理、中子物理等方面取得了多项重要研究成果,为建设强大国防、奠定我国大国地位,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。

1999年,于敏被授予“两弹一星”功勋奖;2015年,于敏荣获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,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其颁奖……这些荣誉的背后,是于敏忠于党、忠于祖国、忠于人民,为我国氢弹研制和国防尖端事业鞠躬尽瘁、奉献一生的真实写照。

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,年轻的共和国百废待兴,为了抵御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,尽快增强国防实力,保卫和平,党中央作出研制“两弹一星”的英明决策。

1961年,时年34岁的于敏,面对祖国的召唤,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我国核武器研制事业。他说:“面对这样庞大的题目,我不能有另一种选择。一个人的名字,早晚是要消失的,能把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,便足以自慰了。”

对于敏来说,工作几乎就是他生命的全部。每次遇到难题,他都会带领大家反复讨论研究,谨慎选择技术途径,认真试算物理模型。有时,为了得到一个准确的数据,他甚至趴在地上,绘出一条条特征线,然后马上跟大家讲解。于敏工作起来不分昼夜,有时因为产生灵感,半夜起床伏案工作;他的领导为了限制他出差在外无休止地工作,总是派一位同事与他同住。

于敏的同事都知道,在他面前,一个数据都不能含糊。在一次核试验之前,他突然发现原设计中一个数据可能有问题,但这时试验装置已下了竖井。他深知知道自己将要承担的责任,还是立即报告了上级,要求暂停试验。经过一天一夜的查找,终于弄清了这个不利因素可以为另一个抵偿因素所抵消,他才露出了放心的笑容,向上级报告可以继续试验。上级领导问他:“再发现问题怎么办?”于敏认真地答道:“再发现问题,我再如实报告。”正是这种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,使我国核试验成功率之高为世界所先。

在于敏潜心钻究的20多年间,他带领着科研团队取得了多项重要研究成果:实现了氢弹原理的突破——核武器研究史上著名的“百日会战”;我国第一颗氢弹试验圆满成功;在核武器的武器化研究、发展中作出了重大贡献;我国惯性约束聚变和X光激光领域理论研究的开拓者;在1996年全面禁核试条约签署之前,为我国争取了宝贵的10年热核试验时间。

1985年获得“全国五一劳动奖章”称号;1987年获得“全国劳动模范”称号;1985年、1987年、1989年,三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(第一作者);1999年,被中共中央、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授予“两弹一星”功勋奖;2014年,被国务院授予“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”;荣获“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”等称号。

221381
领取福利

微信扫码领取福利

微信扫码分享

Z范文网范文协会网范文档案馆